期货的程序化交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程序化交易”的浪潮正席卷整个期货市场。与股票的程序化交易不同,期货的程序化交易重点在于设计符合市场盈利规律的买卖信号,而股票的程序化交易更重要的是要在1000多只股票中选择出优质的个股和最佳的介入时间。
在国外的对冲基金上,程序化交易被大量使用。国内现在对于程序化交易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也有所谓的“暴利交易系统”在市场上公开售卖。对此,投资者一定是心存一定的迷茫的。一方面,谁都渴望拥有这样一劳永逸的“金手指”、“摇钱树”、“印钞机”;一方面又对系统抱有各种猜疑。比如投资者会想,如果这个交易系统真像其所说的能有几千几万倍的收益,为什么设计者不自己用?不去赚那几千几万倍,而以几千甚至几百元的价格来出售系统?
其实,程序化交易的设计思路并不复杂,市场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几种趋势交易系统。从大的原则上来说,跟随市场趋势,盈利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是否盈利关键在于设计系统的思路、可操作性等细节。如果这些细节不考虑周全的话,很可能出现系统测试结果“看起来很美”,使用起来却非常糟糕,甚至连系统设计者本身也无法使用。
期货交易方法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前提错误
期货交易方法的前提如果错了,你是在使用一个并不能获利的交易系统,或者你在使用一个根本不会使用的交易系统。好比你去开飞机,开了一架有故障的飞机;或者虽然飞机没有故障,但是你根本不懂该如何驾驭它……这样你的风险是相当巨大的。
(1)他人的期货交易系统。如果你用的是别人的交易系统,无论你是购买的还是别人赠送的,你只知道它在某某时候发出了买进或者卖出的信号,并不知道这样的信号是怎么产生的、系统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踏实的,不知道风险会多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平仓,最终很可能没过多久就用不下去,又或者改动了交易系统……这样的使用过程无疑是充满风险的。
所以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交易系统,自己知道系统信号的意义、风险和收益的可能空间等等。交易系统的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交易经验的积累和高度概括。投资市场的道路一点也不轻松。
也有人执行了别人的交易系统却能取得不错效果,这需要纪律的约束。据我了解,一些私募基金,会专门招聘一些完全不懂期货的下单员来进行交易。他们会严格按照指令进行交易,只对执行过程负责而不对交易结果负责。这么做实质就是为确保执行的纪律性。
总而言之,要么对交易的方法进行深人了解和研究,要么请不懂期货的人来执行交易指令,切忌一知半解,仅凭借用或者购买的别人的交易系统贸然开展交易。
(2)拟合历史数据。拟合历史数据时设计交易系统的最大忌讳。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人无法经历两天相同的行情,就如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一样。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发生。历史上出现的行情或者规律,有其当时产生的特定条件,即偶然性。仅仅根据观察历史行情和对数据的处理而得到一种交易方法是不科学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系统测试历史数据的时候效果很好,但到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中国的期货市场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中国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即使从1993年算起到2011年也就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2000年以前,市场规则和制度都不健全,难免存在明显的操控情况和其他违规行为,历史走势的参考性很低。2000年左右的期货市场,流动性极端缺乏,行情走势仍然不能真切地反映市场行为。而真正可以用来测试交易系统效果的行情数据基本上要从2004年以后的市场上筛选,那时的市场流动性相对稳定、走势相对客观。可以看到,中国期货市场十几年的历史数据,只有这六七年是比较值得借鉴的。要靠这短短几年的历史数据来呈现市场后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仅仅用这些历史数据来做拟合分析的合理性就微乎其微了。
国外设计一个交易系统,一般要测试30年甚至50年的历史数据。只有那些能经受了长期历史数据测试检验的系统,才可能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可以长期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
而国内,即使有这样的思路,也很难做实际测试。在中国不过二十几年的期货市场里,规则、投资者结构、市场规范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合约的早期都是极度缺乏流动性的,其走势、波动特征等跟现在也完全不一样。
微信扫码二维码 “零佣金”期货开户